文/图 杜 斌 尚 璐
近年来,重庆市以满足人民群众殡葬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殡葬设施建设,增加殡葬服务供给,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惠民殡葬政策,推动丧葬礼俗改革,全市深化殡葬改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强化政策创制,完善工作体系
重庆市各区(县)建立殡葬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殡葬改革工作体系。积极贯彻落实《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重庆市殡葬事务管理办法》等文件,结合实际出台殡葬事务管理、文明治丧、惠民殡葬等配套文件,完善殡葬管理制度体系。同时,进一步做好殡葬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提升服务标准实施效率,实现殡葬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先后出台《公益性公墓建设规范》《经营性公墓建设规范》《殡葬服务标识和设置规范》《殡葬服务机构安全生产规范》等地方殡葬服务标准,《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规范》《困难群众节地生态安葬服务规范》两项地方殡葬服务标准目前已经完成前期调研工作。
改造设备设施,增加服务供给
重庆市加大对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市、区、乡、村四级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全市30家殡仪馆进行了环保改造,投入改造补助资金1080万元,改造火化炉116台。加快推进殡葬信息化建设,建成重庆市殡葬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已采集数据628140条。依托96000殡葬服务热线平台,升级25个经营性公墓监控系统,实现人流车流大数据实时监测和统计分析。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方便市民预约祭扫、网上祭扫,及时开通预约电话、微信公众号等。
推进惠民殡葬,减轻群众负担
重庆市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4类人员死亡后实行火葬的,其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盒等基本服务项目费用在1500元限额内免收费。部分区(县)根据实际,推出将失独人员纳入惠民政策范围、为困难群众发放文明治丧补助、为土葬改革区自愿实行火化的群众发放丧葬补助等措施。利用特殊时间节点,积极宣传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葬式。截至目前,全市47家经营性公墓开辟了公益生态葬园区。同时,完成26个区(县)54个公墓节地生态安葬葬式认定工作,确保惠民殡葬政策落实落细。
摒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
积极推进文明治丧,重庆市加强对乱搭灵棚、治丧扰民等不文明行为的整治,开展治丧设施规划建设,划定文明治丧示范区,文明治丧补贴到户,鼓励引导居民在殡仪服务机构集中文明治丧。深入推进丧葬礼俗改革,充分利用微信群、村务公开栏等,倡导文明新风,大力宣传婚丧习俗改革的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营造移风易俗的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基层组织作用,把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培育和推广文明现代、简约环保的殡葬礼仪和治丧模式,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动文明风尚入脑入心。
发挥热线作用,贴心服务群众
96000殡葬服务热线于2015年1月1日开通,由重庆市民政局主管,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负责日常工作运行管理,主要为市民提供殡葬业务办理、政策咨询、投诉建议、悲伤抚慰等服务。“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选择96000办理殡葬业务。”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说,热线电话接听量已经从最初的每日几个增加到了现在的每日70个。市民通过96000选择正规的治丧服务单位,既可以享受优惠便捷的殡葬服务,又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截至9月30日,该热线共接听群众来电13万个。截至6月,累计为拨打热线办理殡葬业务的群众免除遗体接运费1652万元。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设置了逝者家属悲伤抚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对热线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深入社区开展宣传,以更好发挥热线专业、高效的作用,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贴心服务。该项目已在6个街道的13个社区开展了入户走访,设立了宣传点,覆盖人群1.6万人次;开展悲伤抚慰服务个案6个;组织悲伤抚慰理论类、社会工作技巧类培训5次,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沟通技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团支部第一时间组建了由热线团员青年组成的青年突击队,17名工作人员24小时轮岗值班,勇挑重担,坚守在一线。制定并实时发布防疫指南,指导各区(县)殡葬管理机构和服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坚持以人为本,为群众治丧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对治丧守灵、安葬和祭扫等热点问题,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进行分类指导,劝导市民从简治丧,不举行集会仪式,做好疫情防控。
原创文章,作者:Huiza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izang.com/info/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