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殡葬第一村”:暴利与我无关

北京向南100公里,在津雄高速雄县东出口外不远的地方,便是有“中国殡葬第一村”之称的保定雄县米北庄村

米北庄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有条名为市场街的街道。在这条约一公里长的街道两侧,分布着上百多家殡葬产业相关的店铺,从绢花、纸钱到花圈、寿衣、寿盒,应有尽有。

每逢农历三、五、八、十,市场街都会有集市,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和零售商都会汇集于此,物流货车会将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有报道称,米北庄村垄断了全国近90%的殡葬用品,甚至戏称这里出售的冥币,控制着“阴间货币流通”。因此,也有人称米北庄村为“阴间金融中心”。

在外人眼里,殡葬行业神秘而暴利,但在米北庄村人看来,这不过是从祖辈传下来的买卖。

“暴利与我无关。”清明节前,一位米北庄村村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清明节前静悄悄

3月30日上午,《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抵达米北庄村,本以为清明节之前,市场街会热闹火爆,但事实是,在市场街,上百家经营殡葬产品的店铺,开门营业的不足60%。

不过,街道上随处可见悬挂着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辽宁等省号牌的小型货车和轿车,但大型物流货车并不多见,整条街道十分安静。

“中国殡葬第一村”:暴利与我无关

米北庄村市场街一家店铺内陈列的殡葬用品。摄影/本刊记者 胡克非

在米北庄村,从事殡葬产业没有任何忌讳。“××寿衣、××花圈、××寿盒”店铺的名字甚至多为店主的姓名。所以,在部分视频博主的镜头下,米北庄村经常呈现出一种看似神秘主义的魔幻色彩,和当下的“土味文化”颇为契合。

但事实上,仅从观感上看,米北庄村和华北大部分普通村庄别无二致。市场街的市场布局为“一家一品”,店铺小而散,看似零散,却因产品品类而有所区分。

路东侧多为寿盒、寿衣店铺,越往西店铺规模越小,经营品类也逐渐向低端转移,花圈、纸活、绢花甚至是半成品。

“显得冷清,是因为米北庄村做的不是零售,而是批发,所以大量的货都已经发出去了。”一位售卖绢花半成品的商户王勇(化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虽然现在物流发达,但还是需要时间,4月5日是清明节,很多地区的农村,在这周末,甚至上周末都已经上过坟了,这些东西现在再往外地发就来不及了。”

王勇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米北庄村的殡葬买卖,几乎涵盖殡葬产业的所有部分。但在商户们看来,殡葬产业和很多产业相似,同样是有淡旺季之分的。殡葬产业的淡旺季,和不同季节的死亡率有关。有大量相关科学已经证实,冬季和夏季相比,死亡率会更高,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在冬季发病后致死的比例也高于夏季。

米北庄村的商户们,并不清楚具体的死亡数据是多少,但他们能从客户和订单上,明显感受到不同。每年冬天都是殡葬产品销售的旺季,从农历腊月到次年农历二月间,寿盒、寿衣以及葬礼相关的产品销售的量都会更大。

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三个与祭扫相关的节日前半个月,会出现短暂的祭扫用品的小旺季,除此之外的时间,殡葬产业都是冷冷清清的。

“那些关着门的店铺,并不是倒闭了,而是他们在两个月前已经把货发完了,现在是备货的时间,过年之后很多店铺就把清明节的货发完了,那个时候热闹着呢。”王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暴利与我无关”

“全国90%的殡葬产品是从米北庄村卖出去的?你信么?我反正不信。”一位在米北村经营20年寿盒生意的商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这条路有多长?这里一共多少店家?全国有多少人?原材料源头都在哪?想明白这些事就能知道,米北庄村现在不可能垄断这么高比例。”该商家说。

该商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以寿盒为例,批发价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的寿盒都有,但是走量最大的还是200~400元的中低端货品。

“从米北庄村出去的寿盒就是这个价格,中间商和零售商最后售卖给消费者多少钱,我们管不着,也不知道。300元从我这里买走,你能卖20万,那是你的本事,因为我们走的是量,所以暴利不在我们这端。”该商家说。

该寿盒商家的说法,得到了其他米北庄村殡葬产业经营者的认可,但绝大部分受访的商家都表示,殡葬行业的利润空间确实很大,但能否获得更大的利润,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导致的结果。

虽然不同地区丧葬习俗、礼仪不同,采用的下葬、祭扫方式也不相同,但在传统文化中,“死者为大”却是相同的。“人都走了,要走得风风光光。”一位商户说。

米北庄村的一位村民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土葬改革为火葬后,寿盒在销售端的利润就明显提升了。他说,“就拿原来农村土葬打棺材为例,以前,我们村里条件最差的人家老人走了,一口棺材也要三四千元,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棺材都会选择七八千元的,更富裕的棺材上万元的,也比比皆是。”

土葬改火葬之后,棺材不需要了,变为寿盒,村民很习惯地接受了1500元的零售价,因为大部分人认为,比棺材便宜多了。“大城市中,一个寿盒卖几万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前述经营寿盒的商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除寿盒外,寿衣、花圈、纸活等殡葬用品,在米北庄村也都可以买到,按照提货量的大小以批发价贩卖给前来上货的各地批发商和零售商,最终商品被送到消费者手中。

在米北庄村受访的商家看来,人们常说殡葬产业中的暴利,很大程度上源自殡葬产品在零售端的价格没有统一标准,甚至消费者也没有心理价位上的统一标准。绝大部分普通人,在亲人离世之前,对于殡葬用品几乎毫无了解。

“其实,我们发给北京、天津与山西、辽宁的货并没有区别,但是在不同的区域,最终销售的价格明显是不同的。”一位寿衣商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小村庄的大产业

米北庄村从事殡葬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村里一位六旬老人赵华(化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己也不清楚米北庄村的殡葬产业究竟从何时兴起,但是他能回忆起,自己儿时在家手工制作纸花,到集市上卖的场景。

米北庄村的纸花制作工序并不复杂,将纸叠成花瓣状,然后由铁丝串起,叠加后加上底座,一朵花就做成了。通过染色,可以做出牡丹、梅花等各类形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大队不允许私自制作纸花,但是村里还是有妇女、老人偷偷制作后,拿到集市上甚至是外省去销售。

“那个时候的纸花,是纯手工的,几乎家家都会做。纸花很好看,也可以扎成花圈,十里八乡的人赶集的时候都会来买一些米北庄村的纸花。”赵华说。

改革开放后,市场被打开了。1983年,米北庄村建起了纸花交易市场,吸引各地的客户直接到村中交易。不久,市场中所销售的商品就开始慢慢增多,寿衣、寿盒、印刷品,品类逐渐增加。

“别的村还种地的时候,我们还有自己的纸花工厂,村子里还有自己的东风卡车,可以说非常风光了。”赵华说。

据村中老人回忆,起初村里的产业都是自产自销的形式,从其他地方购买原材料,然后进行简单加工后销售,随着交易量逐渐增加,经营的品类逐步增多,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联系规模更大的厂家来保证货量的充足和品类的多样。

2000年后,由于交易量日益增多,村中兴建了现如今人们交易的市场街,将商户们从村中小路中的市场,迁入了市场街。后来随着规模再次扩大,米北庄村以户为单位从事殡葬行业的比例几乎达到了100%。

“最初,只是本村人在这里经营殡葬产品,慢慢地周边村镇的人也来这里销售,甚至河南、山东、浙江的商家也到了市场街。”赵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赵华回忆,大概在十几年前,市场街每逢集市,几乎水泄不通,来往的大车卷起的尘土,让人睁不开眼。因为市场的繁荣,导致米北庄村逐渐与周边村庄发生了不同,几乎没有人再耕种自家田地,大部分田地都承包了出去,家家户户都经营起了殡葬买卖。

很长一段时间来,米北庄村的年轻人务工首选的目标并不是邻近的北京或者天津,而是留守家门口的店铺中。与很多农村地区的空心化相比,米北庄村的空心化程度相当低。在当地人看来,这样的选择,好处颇多。家人得以团聚,老人得以赡养,孩子得以陪伴,生意得以红火。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米北庄村的年产值超过10亿元。不仅如此,米北庄村还起到了产业辐射的作用,由于殡葬产业巨大的交易量,方圆15公里范围内的其他村庄也有不少以家庭为单位的殡葬产业出现。

米北庄村之困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殡葬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加,如今国内现存殡葬相关企业11.62万家。2018年开始,每年殡葬相关企业注册量突破1万家,2022年超过2万家,同比增长21.80%。2023年至今,我国新增殡葬相关企业7672家。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殡葬改革,披麻戴孝、焚烧扎纸等殡葬旧俗,逐渐被低碳文明祭扫所替代。

就在米北庄村村民委员会的大院内布告栏上,也张贴着关于文明祭祀的倡议书。村中的广播也不时播放出关于文明祭扫的倡议录音。

“烧纸的人越来越少了,大操大办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很多商户表示,虽然民间对于传统殡葬文化仍有不小的依赖,但是各地政府出于环境保护、避免铺张浪费、移风易俗等要求,管理的力度逐年提升,不少省市客户的拿货量和前些年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文明祭扫的倡议,带来的最大改变是电子花圈的出现。市场街上,有部分商家经营电子花圈。和传统纸质或绢制花圈相比,电子花圈多了几块LED屏幕,通过传输模块可以凭借手机修改屏幕上的字样,这样的花圈可以多次利用。

与传统花圈相比,电子花圈的销售价格会高一些,主要提供给“白事一条龙”的服务商租赁使用。但从市场上来看,电子花圈的接受程度并不高,相比起纸质花圈来说,从长期看前景也不乐观,只是因为米北庄村的产业集群效应,才使得电子花圈的买卖能做下去。

殡葬产品电子化,在米北庄村的人看来,并不是产业未来转型的样貌。“人们会越来越需要更有仪式感、更有体验的殡葬服务,而不是为了应对环保要求把鞭炮、花圈、纸钱变成电子的。”一位电子花圈的商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的兴起和工厂的转移,也让米北庄村的殡葬买卖发生了变化。前者打破了信息壁垒,后者则让物流和运输成本持续上升。《中国新闻周刊》依照品类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部分殡葬相关产品,与米北庄村的店家给出的批发价相比,差价并不明显。

在米北庄村的殡葬产业集群中,只有少部分商家和各地市县的殡仪馆或者陵园有规范的商业合作,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竞标,最终成为供应商。绝大部分商家,仍然是以坐商的形式等待客户和订单上门。

据了解,米北庄村也曾尝试转型。几年前,村里曾经希望在殡葬产业的基础上扩充,尝试进入婚庆市场,以求用“白事”“红事”两条腿走路。但简单尝试后发现,米北庄村以其经营“白事”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以驾驭“红事”。

“中国殡葬第一村”:暴利与我无关

米北庄村市场街出售的殡葬用品。摄影/本刊记者 胡克非

“丧葬产品虽然使用量很大,但是产品本身做工和工艺水平仍然很低,因为很多产品为耗材,最终是要烧掉的,所以不需要十分精致。而婚庆产品则不同,不少新人都会将结婚的服装、道具作为终身的收藏品,这样一来,和米北庄村关联的工厂和能力均达不到相应的水平。”一位米北庄村村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更重要的是,和“白事”相比,操办“红事”观念的改变要更早,年轻人们接触到的新概念、新产品、新形式更多,这些米北庄村的业态均无法覆盖和把握。

转型受阻之外,由于业态相对低端,可复制性极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殡葬产业几乎不存在。

寿衣的纹饰材质、寿盒的图样材料、印刷品的类别和版式,由于这些东西都是极为简单的工业产品,在依赖于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传统经营模式下,商家只能通过线下陈列和远销外地等方式来对抗原创产品被复制的速度。但在电商平台上,新商品在上架的瞬间就面临着被抄袭和盗版的风险。

“如今,这个行业几乎是透明的。什么东西好卖,下一个月,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位经营纸活的商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米北庄村委会曾提出过统一创办村办企业的倡议,将殡葬产品打造出属于本村的品牌进行生产、销售和推广,但是和商户们沟通后,商户们的积极性并不高。

如今,米北庄村的商户们,能够互相竞争的就只剩下批发的价格,谁能便宜几毛钱,谁就可能获得订单。商户们经常因为几毛钱和客户说破嘴皮,最后不得不让步,因为一旦谈不拢,客人立刻掉头就去了别家。

米北庄村的商户都知道,这样下去可不是个事。在他们看来,随着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物流成本上升,殡葬文化的改变,曾经红极一时的米北庄村的殡葬产业或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据悉,米北庄村正在考虑引进优良的红薯品种,通过科学种植和选品,把那些曾经被村民“遗忘”的土地捡回来。

一些曾经坚定留在米北庄村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刷起了其他城市的招工启事。在他们看来,这个祖辈留下的好买卖,或许无法支撑自己未来的梦想。

“房也盖了、车也买了、娃也生了、老人也走了,是该出去看看了。”一位年轻的米北庄村村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原创文章,作者:Huiza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izang.com/info/1993.html

(0)
上一篇 2023-04-09 08:57
下一篇 2023-04-09 09: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