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建英 储慧静
过去,集中埋葬点坟头林立、杂草丛生;如今,各村级公墓穴位排列整齐、有专人管理,宛如静谧的花园。过去,治理散埋乱葬推动难、见效慢;如今,党政同抓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效果好。过去,迁坟改造群众思想难统一、行动迟;如今,乡亲们出钱出力齐参与,积极性高……
以“中国蔬菜之乡”闻名的山东省寿光市,近年来在农村公益性安葬(放)设施改造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7月上旬,寿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荣新这样介绍当地农村公墓改造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已改造完成历史埋葬点821处,整治大坟头27.2万个,增加节地生态墓位21.1万个,节约土地近4000亩,新增绿化面积7500余亩。”
短短三年,农村公墓改造成绩斐然,“寿光经验”奥秘何在?
解码一:提高站位,多方联动,为改造积蓄持久动力
事情还得从2019年说起。
随着“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部署推进,农村历史埋葬点占地多、环境差、无序管理、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成为寿光新农村建设的堵点。
2019年年初,该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决定将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加快全市农村公益性公墓节地生态改造提升步伐。
农村公益性公墓提升改造,既是服务民生的实事好事,也是殡葬改革的大事难事,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和强化部门联动至关重要。
为此,寿光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成立农村公益性公墓改造工作专班;各乡镇(街道)同步成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的工作专班;各村选举威望高、热心的村民代表组成公墓改造筹备建设小组,从而形成市、镇、村三级工作体系。
在市委、市政府统筹下,民政部门推动的殡葬改革与文明办开展的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开展的规划编制、财政部门开展的资金统筹、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的生态监管等职责密切结合,协力解决公墓改造中各项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深入推动公墓改造的合力。
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深入调查摸底,反复听取意见,并责成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组织外出学习,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出台《寿光市绿色公益性公墓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公墓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及“三步走”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市、镇、村三级公益性公墓安葬体系,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95%以上,可满足未来20年群众的殡葬需求,并确定了15个公墓改造试点村。
寿光市民政局党组成员田继远告诉记者,为确保工作落地见效,市民政局还牵头成立联合督导组,每周到试点村进行指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工作进度公开通报。各乡镇(街道)也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通过强化督导考核,督促公墓改造按照标准和时间节点,稳步有序推进。
谋定而后动,行且坚毅。扎实有效的谋划和准备工作,在高站位上广泛凝聚了共识,明确了目标任务,坚定了信心决心,形成自上而下推动的持久动力。
解码二:因地制宜,差异施策,以务实举措深入推进
成功的改革,重在顺势应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寿光的农村公墓建设管理不是简单的‘平坟’,而是按照殡葬改革的最新要求,根据群众的意愿,对历史埋葬点进行务实扎实的提升改造。”寿光农村公墓改造“破冰”参与者,时任寿光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的李占强回忆说。
农村公益性公墓怎么建、在哪建、建多大?寿光的方案是:围绕群众需求,准确把握标准,对历史埋葬点升级改造,采取“改造大坟头、竖碑改卧碑,提高节地率、增加绿化量”等生态治理修复方式进行。同时,聘请专业机构,结合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公墓升级改造专项规划,提出“统一规划管理、科学合理布局、节约利用土地、绿化美化环境”的工作思路。
在改造标准方面,寿光明确:新建公墓每亩不少于200个墓位(400个墓穴),改建单穴占地不超0.5平方米、双穴不超0.8平方米,对散埋乱葬坟墓,引导就地深埋或就近搬迁到镇村公墓。
在具体改造形式上,针对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差异化施策。集体经济较好的村,采取集约改造模式;集体经济一般的村,就地改造大坟头,竖碑改卧碑,绿化美化;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由镇街适当补贴,同时发动在外人员和村民捐款,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完成改造提升任务。
在村庄落实层面,各村尊重群众意愿,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改造模式:上口镇河疃村、古城街道垒村和尚家村打造集树葬区、墓葬区、骨灰堂“三区合一”模式;纪台镇宋家庄子村和前曹村采取节约土地模式,在原有公墓基础上改造大坟头;孙家集街道钓鱼台村采用骨灰堂模式,提倡鼓励骨灰存放于骨灰堂;古城街道罗庄村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采用少占地或不占地的生态安葬方式。
具体推进过程中,调研民意成为必经步骤。比如,崔岭西村所在的稻田镇,是第一批开展农村公益性公墓改造的试点乡镇之一。为了推进试点工作,镇、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会,并组织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还通过党员干部和德高望重的家族长向村民征求意见,经过多次讨论,村里的墓地改造方案全票通过,当年清明节当天就完成了村公墓搬迁。事后,村“两委”总结提炼出公墓管理的“八步流程法”和“五个一”祭扫活动流程,并纳入村规民约。
再比如,稻田镇西刘营村为了顺利推进公墓改造,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给三代以上祖坟共修一座安葬纪念碑,此举深得民心。“通过改造,彻底改变了老旧墓地脏乱差景象,促进了土地高效流转,移风易俗让村民更有精气神,何乐而不为?”西刘营村党支部委员刘志中说。
在寿光采访,一个深切的感受是:当地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不搞“一刀切”,既尊重群众历史传统和现实意愿,又符合殡葬改革方向——节地、生态、绿色;农民群众既是殡葬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拥护者,也是受益者。纪台镇宋家庄子村将占地面积13亩的老墓地集约改造成2.1亩,节约出的土地流转让村集体增收5万元,村民文明治丧还能享受500元的补贴;文家街道第二公墓满足了8个村的安葬需求,节约土地60余亩……正是选取了各方面都易于接受的方案,该市在实践层面找到了切实可行、各方认可的正确路径。
解码三:尊重民情,引导民意,把好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成功与否,尊重民情、引导民意是关键。
寿光在进行农村公益性公墓提升改造前,以“村村到”“户户访”形式,走访基层党员干部群众3.6万人次,广泛征求意见。提升改造进入实施阶段,除了党员干部上门入户征民意、做动员,各乡镇(街道)、村(居)也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微信群、大喇叭、公示栏、明白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把公墓改造这件好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问题,保证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
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只有老百姓心气儿顺了,才好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殡葬新风转变成行动自觉。
在公墓改造资金保障方面,寿光探索出多元化筹集渠道,即市级财政结合人居环境整治补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出一部分、在外工作人员捐一部分、“第一书记”帮一部分、村民自发拿一部分。其中,村民自发捐款情况,成了寿光农村公墓改造工作检测民心民意的重要标尺。
“王志全4万元,王东生、王军各1万元……”纪台镇前曹村公益性公墓前的功德碑上,详实记载着公墓改造个人捐款和承接赞助信息。“多亏大家集资,才有了现在‘进墓不见墓’的绿色墓园。迁坟当天,办了绿色公墓改造和祭奠先祖仪式,全村老少都特别满意。”在前曹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宝看来,该村公墓改造的成功离不开村民的无私支持。他介绍说,村里已预留出树葬区,并配备了专职管理员,负责日常维护管理。
尊重群众意愿、节地生态安葬、多种模式推进、分类分步实施的公墓改造思路,换来的是群众积极响应,工作推进出乎预料地顺利。文家、纪台、营里、化龙、古城、上口等乡镇(街道)积极开展工作,计划3年完成的任务,仅用5个月便全部完成。全市不到半年时间改造大坟头21.5万个,占3年总任务量的70%,且实现群众零上访零投诉。
随着农村公益性公墓改造提升工作圆满完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寿光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群众支持无难事
路建英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采访寿光市农村公墓改造提升工作的一个真切感受是,当地政府对农村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的决心和力度,以及当地群众对此项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把大坟头改成标准墓,不搞“一刀切”而是差异化,这样的公墓改造对了路子,不仅政策更加有力有效,而且群众会更加支持拥护。
殡葬改革的关键是破陋俗、树新风,只有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践行,才能让绿色节地生态的殡葬理念深入民心。寿光农村公墓改造提升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正做到尊重民意。
俗话说:“上山问樵,下水问渔。”工作推进中,寿光通过召开干群座谈会、入户走访、现场查看、多方论证等方式,系统了解农村散埋乱葬、公益性公墓建设情况,并听取基层工作人员、村“两委”、红白理事会和村民代表的建议,共同商讨对策思路,争取群众支持、参与。
面对公墓建设用地和资金压力,当地政府广泛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协同推进。对老旧坟头改造提出“统一规划管理、科学合理布局、节约利用土地、绿化美化环境”的思路,坚决杜绝豪华墓地,努力降低建设成本,合力推进生态改善。同时,尊重群众意愿选择提升改造模式,利用政府资助、社会捐赠、集体出资和群众自筹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本着经济适用原则完成了全市的绿色公墓改造。
6月下旬,山东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暨殡仪馆标准化建设培训班在寿光举办,明确学习推广寿光农村公墓改造做法。随后,济宁、东营、淄博等地也前往考察学习。
当群众积极参与到公墓改造中,殡改便有了持续、深入推进的内生动力。我想,这就是“寿光经验”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原创文章,作者:Huiza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izang.com/info/1826.html